6月27日早上6時30分,烏江上蒸騰縹緲的霧氣,籠罩著岸邊的渡江村。25歲的楊聰起床后,沒有像往常那樣,到后山跑步鍛煉身體,而是沿著渡江村的巷道一家家的又叮囑一遍:今天,縣婦聯的同志要帶著苗繡的老師,來村里教授技藝。
通水通電, 樹起央企來的“第一書記”形象
渡江村的村委會會議室充當了臨時課堂。老師還沒來的當口,楊聰這個“毛頭”小伙,一點也不怯場,面含微笑維持著40多位大媽大嬸和年輕婦女的秩序。到渡江村10個多月,他叫得出每一個老人、小孩的名字,村民們也早已把他當親人一樣看待。
渡江村全村6個村民小組,214戶,779人,屬于二類貧困村。因為窮,出去打工的多,常年留守的只有兩三百人,且多數是婦孺。刺繡學成后,村里的婦女們就多了一門增加收入的手藝。
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,渡江村位于沿河縣思渠鎮北部,緊靠烏江沿岸,全村耕地面積僅400余畝,多為貧瘠土地,其中包括荒坡90余畝。2017年8月4日,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兩年的楊聰,從沿河縣城出發,帶著一紙任命,獨自一人搭著便車,繞過一道道盤山小路,來到渡江村。
后來,楊聰才知道,能在經層層推薦、選拔、考核產生的120多位候選人中最后脫穎而出,是因為組織部門的同志認為,除了各方面表現優異之外,他投身扶貧的意愿最為強烈,且工作以來的表現,與“把政治素質好、工作能力強、有吃苦和奉獻精神的年輕干部輸送到一線”的要求完全吻合。當時,一腔熱血的楊聰就一個想法:當好中冶集團定點扶貧工作的直接執行者,做好中冶與渡江村基層組織、群眾之間的溝通橋梁,把工作做細、做實,讓脫貧政策、措施落到實處,在打通扶貧的“最后一公里”中,實現自我的價值升華。
初到“新家”,楊聰驚訝地發現,安排給他的房間里,只有一張板床、幾件桌椅,還不如在項目部工地活動板房的條件。放下行李,楊聰第二天就開始了走家串戶,在了解村民的需求后,把通水、通電作為了“第一書記”要辦的頭等大事。
渡江村就在烏江邊,但由于歷史原因,此前修建的引水設備及設施已閑置多年,幾近報廢。楊聰帶著村干部到山上找水源,山路崎嶇,荊棘密布,腳磨起了水泡,腿被多次劃傷。他在大山里找尋了2個多月,好不容易在鄰近的幾個村找到水源,但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沒能達成共享水源的預期。他多次向鎮里、縣里反映協調,最終由縣水務局批準立項,在山頂建造容積為150立方米的蓄水池。同時,疏通和修復原取水泵站及管道。
渡江村的路燈照明系統,從安裝開始,多年來一直就沒有正常投入使用過。太陽落山后,村里黑黢黢的,夜晚走在路上必須用手電筒。楊聰多次向鎮里反映協調、尋求支持,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電費來源問題。同時,他發揮自己在學校和單位上學到的電器操作知識,在幾十上百人的圍觀中,爬上電線桿,檢查、修復路燈。
春節前,水通了,燈亮了,村民的心也滋潤了,亮了。央企來的“第一書記”在村民眼中的形象,也慢慢由模糊變得清晰。 “一天也不懈怠”的作風, 把群眾凝聚在身邊
“一天也不耽誤、一天也不懈怠”,是中冶集團的企業精神。在這一干事創業精神的帶領下,楊聰埋頭苦干,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獲得了村民們的認可。2018年的春節,楊聰有兩件事畢生難忘。
一件是年三十的“百家菜”和大年初一的籃球賽。越是貧窮的地方,越是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。春節前,楊聰就已經化解了30多起矛盾糾紛,有一次,他連續5個晚上上門走訪才最終解決。楊聰決定留在渡江村與村民一起過春節,一方面是利用春節務工人員返鄉之機,了解外出務工村民在外的情況,聽取在外能人和知名人士對本村發展的建議;另一方面則是組織籌劃春節期間拔河、籃球賽等文化活動,消融村民之間原來的一些隔閡。當村民們得知楊聰春節留守的消息時,紛紛邀請他到家里吃年飯,楊聰婉拒了大家的好意,甚至在大年三十下午,自己一個人玩起了“失蹤”。
“不是我不近人情,是不想給本就貧困的村民們增添麻煩呀。”可他回到了宿舍,推開廚房門,發現方桌上擺滿了一盤盤的菜,地上還有一堆塑料袋,慢慢打開,有扣肉、酥肉、雞蛋、豆腐、蔬菜……原來,很多村民趁他不在家時,悄悄給他送來了過年的菜。大年初一,拔河比賽和籃球賽如期舉行,這是渡江村建村十幾年來組織的第一次大型活動。來渡江村走親戚的、十里八鄉聞訊而來的近千名村民,將賽場圍得水泄不通,歡呼聲、吶喊聲震耳欲聾,一浪高過一浪。
另一件是大年初五突然聽到奶奶去世的消息。楊聰和奶奶的感情很深。從小,楊聰的父母就在外地打工,給姐姐和他賺學費,是奶奶一直照顧著楊聰。90多歲高齡的奶奶,平時除了關節有點風濕,一直身體都很好,渡江村支書和主任還說,哪天一起去看望一下老人家的,哪曾想走得這么突然。接到母親的電話,楊聰跟村支書、村長交接了工作,向縣上的扶貧辦請了假,就往家鄉趕。一路上,幾經周折,終于在深夜11點回到家。楊聰的母親說,奶奶走的很安詳,走之前還在念叨,孫子在當扶貧“第一書記”,是在做好事、善事。由于不想讓村民們擔心,楊聰返鄉時對奶奶過世的事情只字未提,但不知是哪個環節走漏了風聲,全村人都知道了楊聰奶奶去世的消息。在守喪期間,村民們紛紛自發表示心意,要為楊聰奶奶買花圈、蠟燭和香火,電話那頭的楊聰流著眼淚,聲音哽咽,一遍又一遍地推辭。但他知道,全村700多人,真正認可了自己這個年輕的“第一書記”。
這份沉甸甸的信任,讓楊聰感到了沉甸甸的責任。
扶智、扶志, 才能真正激發村民的“精氣神”
學習、思考,幾乎占據了他全部的夜晚。如何在扶貧中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,如何吃透扶貧的相關政策,有哪些“第一書記”好的經驗…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系列講話,成為他開展工作的準繩。他把習總書記的話寫在了筆記本上:脫貧致富貴在立志,只要有志氣、有信心,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。
改善渡江村的村容村貌,提升人居環境質量,不僅能提升村民的自豪感、獲得感,還能側面帶動渡江村作為趕場集鎮的經濟發展和旅游發展。200套沿著烏江送進來的桌椅,讓渡江村小學的學生歡呼雀躍;一批嶄新的籃球架、乒乓球桌、健身器材,豐富了村民們的業余生活;整個渡江村綠化及環境整治工程的規劃,在中冶集團和當地政府的推動下,即將實施。
每天清晨上山跑步的楊聰,漸漸有了“跟班”,晨霧中的一串跳躍的背影,映在村民的眼里;小學的師資不足,英語六級的楊聰主動請纓,給孩子們講述外面世界的精彩;他帶頭捐款1000元,發動村民集資,修起了渡江村的牌坊,把渡江村村民多年的夙愿變成了現實。緊靠烏江水的斜坡上,楊聰爬上去用紅油漆寫的“渡江村”三個大字,格外鮮艷醒目,仿佛代表全體村民在江邊吶喊:我們現在不一樣啦!
端午節,思渠鎮上賽龍舟,渡江村第一次組織30人的龍舟隊參賽,就勇奪桂冠。在領獎臺上,隊中年齡最大的幾位5旬老漢,高興得像孩子一樣拼命招手;回到村里,聞訊而來的村民簇擁在渡江村的牌坊前,燃起了煙花鞭炮,歡迎凱旋的英雄;龍舟隊的專門為參賽趕回來的在外務工的漢子,在抱怨耽誤了賺錢的妻子面前,挺起了胸膛。渡江村村民的精神面貌,煥然一新。
對于貧困群眾來說,扶貧當先扶志。有了志氣,“輸血”才有作用,“造血”才有可能。對貧困村的黨建工作來說,黨員骨干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韌勁,找到適合發展的產業,吸引外出勞動力回流,帶領貧困村群眾養活自己,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。
300個日夜的探索,楊聰得出這樣的結論:渡江村的喀斯特地貌,不適合發展傳統農業。那適合什么呢?楊聰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:在中冶集團的對口支援下,通過把渡江村建設得更美,為周邊村寨的村民提供一個趕場集鎮,為到烏江旅游的游客提供停船歇腳的綜合服務,渡江村就有了產生持續現金流的源頭;村婦們學到的苗繡,就不愁沒有銷路;包裝土特產、農家小吃,把風味獨特的自家菜,變成市場流通的桌上菜,渡江村就有了人人可參與、家家都會做的產業。